2011年6月2日 星期四

學海無涯 飛颺國際—郭良玉 in UC Berkeley

MBA 99/ 郭良玉


UC Berkeley logo(圖片引用自)

緣起

想當交換學生的念頭,其實是源自想踏出「舒適圈」,印証學習近20年英文的夢想。在大學四年(2004-2008),我並未關注交換學生的訊息,但隨著越接研究所畢業即步入職場的腳步接近,想出去看世界的想法就越來越強烈。或許是一個國際觀不足的危機感使然,抑或內心深埋的好奇種子終於茁壯,幸運地,加上教育部及中正大學的支持,讓我有機會一探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的學術活動和生活百態,以及在舊金山的中小企業實習。

研修學校及學程介紹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是加州大學中最古老的分校,創立於1868年,是一所位於加州柏克萊市山丘鄰近舊金山東灣的學術型公立大學。學生人數約三萬人,大學生與研究生比例約為2:1。無論是在理工科學或者社會科學的研究成果皆甚為豐富,並且鼓勵自由發展的精神。每年台灣籍研究生註冊人數約為100人,是一亞洲人相當活躍的學府。University of California旗下有各自的Extension,也就是推廣教育機構,它是在職人士進修專業的首選。UC Berkeley Extension旗下有一支新興的國際學程,名為International Diploma Program(國際學位學程)。此學程每期為四個月長,分為行銷、企管、國際商務、財務管理及專案管理五個專業,特別設計給有工作經驗的年輕人士前來充電,可類比為短期的MBA課程。我選修行銷學程,班上有24位同學,大多時間一同修課,唯有一門國際化行銷策略課是集合學程的80多位學生分為兩班上課。本學程的學生來自於世界各地,2010春季的同學國籍涵蓋台灣、日本、巴西、荷蘭、義大利、西班牙、法國、印度、土耳其、希臘、韓國、中國、哥倫比亞、澳洲。

柏克萊生活記趣
 
我是在2009年12月25號聖誕夜來到柏克萊,寧靜平安的夜晚中,看著家家戶戶的聖誕樹燈光微微閃爍,心情是很微妙的,是種雀躍中帶些許戰戰兢兢的感覺。或許是天主的保祐之下,藉由柏克萊台灣同學會(Berkeley Association of Taiwanese Students)中的學長姐和同學,及柏克萊中華歸主教會的朋友,順利的帶領我步上生活軌道。

開戶及辦手機
這兩件事情是所有學生一下飛機的第一要務。在Berkeley開戶我選擇Bank of America,簡稱BOA,因為提款機和分行眾多,需要用紙鈔的時候較為方便。大多時候付款都是用Debit Card,在美國塑膠貨幣非常普及。我個人的經驗是只有與朋友吃飯分攤時會用到紙鈔。短期在美的手機使用者可以自行衡量使用習慣,選擇AT&T、Net10的pre-paid計畫或者T-mobile、Verizon的月租計畫,每月通話費用大約在30 USD左右。

在台灣大家都當老外習慣了,三餐有哪一餐不是外食?台灣的便當之經濟實惠,讓我在異地生活中無比想念它的便利性。國外的一餐大約要7塊錢含稅(加州稅率9.75%),食物口感不見的是亞洲人所習慣的。因此,挑戰自己料理三餐,成為了我交換學生生涯中第一個課題。建議到柏克萊的同學可以善用Safeway超市的每周特價購買新鮮的蔬果及生活所需;在Richmond附近的華人超市Ranch99,可以買到台灣正港的調味料及水餃、零食,經驗中大概40元左右可以搞定一週的基本食材所需!另外值得一提的是,Berkeley的吃素風潮盛行,對於吃素的朋友非常友善。外食的部分可以自行上Yalp網站參考顧客的心得!

Berkeley的平均每月房租在700 USD左右,另外水電網路費用不一定包含在房租中。一般來說,靠北邊的社區較為寧靜安全,越接近Bart站(灣區的大眾捷運)有越多的遊民出沒,南邊Telegraph一區較為熱鬧,人多造成的紛擾也比較多,普遍房租是北高南低。室友也是選取住宿的要點,大家互相尊重,勤加溝通是不變的通則。如果不想在外租屋,可以參考學校i-House,包餐飲水電一個月需1200USD左右,也會帶給妳international的豐富體驗。

柏克萊的校內可以騎自行車,柏克萊市也有規劃自行車專用道禮遇騎士。唯一要注意的是自行車要用大鎖鎖好,否則容易失竊。Bart捷運系統四通八達,約30分鐘車程即可從Downtown Berkeley Bart Station到達舊金山的第一站Embarcadero。

育樂
讀萬卷數不如行萬里路。來到美國加州,可要把握機會去國家公園參訪一番。例如Yosemite(每年4月雪融之時適合前往)和Sequoia & Kings Canyon國家公園都值得探訪一番。另外如Lake Tahoe,在離Berkeley往北開車三小時的距離,冬天是一片雪鄉澤國,前往滑雪,甚是過癮!夏天遊湖也是有另一番風味!Napa酒莊,舊金山的各大景點,也是柏克萊學生假日出遊的好地方!


修課心得
 
四個月的行課,老師循序漸引導各個文化背景的我們發表對國際時事的看法。有時候問題很尖銳緊張,引發出的各國人的本位主義及民族情結,顛覆了我的亞洲觀點,影響我很深。例如討論日本人殺鯨吃生魚片的習俗,及GE在印度販買超音波掃描器引發的性別篩選倫理上的問題,都令我深刻體會到要從最基層銷學程內涵蓋 。Introduction to Marketing (行銷概論)、Marketing Research(行銷研究)、Marketing Metrics(行銷衡量指標)、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整合行銷傳播)、Global Marketing(全球行銷)、Brand Management(品牌管理)、Strategic Marketing (策略行銷)和Global Business and Marketing Strategy (全球商業與行銷策略)八門重點課程,每門課有十次三小時的授課及學生報告演示,對於第一次到外語系國家求學的我,實在是個挑戰。讓我記憶深刻之一的是Global Marketing這門文化背景了解各種商品在不同地理區域會衍伸出的問題,跟人的交互作用,才能找出最合適的商品行銷方法,也能關懷到大環境的狀態。在有如小小聯合國中,要挺身為自己所堅持的立場辯解,除了需要清晰的英文表達能力之外,還需要鎮靜的頭腦和膽識。
 
Marketing Research
這門課是由Peter Young老師開授,這門課主要是教導大家如何製作一份好的問卷和題項,藉由完成一份商品的個案報告的過程中,分析回收的答案,提出合理的商業建議。撰寫英文個案的過程很艱辛,幸好我們這組的國際學生中,有一位同學曾任澳洲PwC企管顧問,所以在修辭文法上,都給了我們很多的建議。回想起這一切學習的過程中,有很珍貴的一部分,是由不同背景的同學身上學習而得。

Global Business and Marketing Strategy
這門課把不同國籍和專業的學生編組競賽,線上操作預測、生產、財務管理等平台大打高中低價賣鞋之戰。每周我們研讀市場的預測,分工做出關於數量預測,調整生產效率及管理盈餘的金流活動,在上課前討論出策略,以利課程中做出最好的表現。有趣的是我們這組第一次課程操作的時候,西班牙和印度同學開始了激烈的唇槍舌戰,達不到一個決策的共識。直到磨合了三次之後,大家才學會彼此尊重,協調退讓。這個過程讓我領會到如何與不同國籍的人士談判溝通,有一個公正處理事情的態度。自尊心及信心是西方國家同學共有的強項,因此更需要有身段柔軟有彈性,可以整合彼此的意見。這個經驗讓我在爭執的情況下看見自己的反應,訓練應變的智慧。授課老師Gene Hendrix設計此門課真正的意義是讓國際學生學習如何與不同國籍背景的人士溝通協商,模擬真正在商業環境中會遇到的情況。

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
這門課的老師直接要大家分組幫State Farm保險公司設計一系列的行銷活動,從策略的發想,到以各種媒體工具來幫助訊息的發散,提供我們實作的經驗。有趣的是老師在這門課中的角色,其實是一個顧問兼評審的角色。他每堂課會花上班堂的時間,與每一組腦力激盪,給予方向建議,讓我覺得與老師的溝通頻率緊湊,也會激勵自己的產出。欣賞每一組的創意發想和報告,都讓我感受到各國同學的想法之大異其趣。亞洲同學呈現的報告會較凸顯計畫的內容,以及執行的有效性;西方同學會比較希望凸顯此計畫的風格方向,及給人的感覺。一個是solid content,一個是perfect image,果然行銷活動如果能融合東西思想,呈現出的作品一定能更臻完善!
 
這個學習過程非常充實,有效為我的腦袋施肥給予新知,讓我與世界的行銷知識接軌;另外它的國際環境訓練對我的意義非凡,由共事中形成的友誼非常珍貴!
 
實習心得
 
在完成UC Berkeley Extension的行銷學程後,我參加學校的公司實習課程。在歷時四個月的實習生活裡,沒有薪水,只有汗水;主動積極的心態,是這個實習過程中最能幫助自己的。

 我實習的公司是一個擁有3000多人線上社群的Start-up(剛興起成立的小公司),最主要的業務是舉辦每月的常態活動(Event),以及名為BizTechDay的三場大型研討會。我的公司經營San Francisco Entrepreneur Meetup這個社群,主要是幫助舊金山的創業家(Entrepreneur)建立彼此的社會網路及人脈。我的上司Edith Yeung在17歲時,隻身從香港到美國Purdue大學求學,歷經多年的企業訓練後,近年辭去職務開創自己的Social Network事業。
 
在四個月的過程中,我很像在拜師學藝。這個「藝」我把它定位為「在西方社會中待人接物的藝術」,也是我最為缺乏的一個本領。但是在商場上,社交及人脈是兩種加分的能力。因此我在她的帶領之下,舉辦一次次的Event活動,練習與西方人士的溝通及相處之道。我覺得舊金山灣區的商業交流中,普遍人際間交往較為靈活也較不拘謹,使我發覺身為一個實習生,不需要總是站在上司背後聽命行事,我的老闆更鼓勵我主動的站出主導事情的進行,判斷做出公司決策,只要合情合理,也可以加速小公司的營運效率。她希望我藉由與商業夥伴的書信往來,或者實際參與會議中挑戰自己,經歷錯誤和挫折。
記得有一次,我被派去參加GE的產品發表會,在眾多的商務人士之中,Edith希望我去認識10個重要人士及蒐集他們的名片,甚至還幫我出了去接近GE的CEO的點子,這對我而言,不僅是英文交談上也是膽識和智慧的挑戰。在一次次的活動曝光之下,我的實習生活讓我認識了一些灣區的創業家,有些成為時常連絡的好友,也讓我更融入舊金山的生活。
 
實習的尾聲,是隨著Edith一起在西雅圖及紐約辦了兩場為數300人的創業家論壇- BizTechDay Seattle and BizTechDay New York ,劃下了句點。在籌畫這兩場大型活動的過程中,我主要負責公共關係(PR)的建立,例如與贊助商簽訂媒體合約,以及邀請各地的媒體記者來參與盛會,藉此增加活動的曝光知名度。與不同城市的創業家交流是令人振奮的,而活動的籌辦過程是辛苦的,因為在預算不多的情況之下,人手吃緊之下真的有三頭六臂忙得七葷八素的體驗感覺。但即使如此,我覺得經歷整個過程後,我對Event產業的運作更為了解,也認識了形形色色的人,更順道享受了西雅圖優雅的綠意風情,還有紐約大蘋果融爐的積極活力。
 
交換學生的心得與建議
 
我一直很嚮往自己一生可中以經歷一次壯遊,壯遊是指趁空檔年(Gap Year)之時,長時間的去旅行,深度與所在的人事物交流,挑戰自己內在與外在的能耐。遊歷可以放大我們的格局,並且經歷不同的事物,讓我們有寬廣的心胸,用不同角度看世界;它也能填補自己所缺少的世界觀,連結片段的西方知識,融會中西。我真的很鼓勵台灣的同學有朝一日要把握時間,走出海島,看看世界。

看了世界後,會慢慢看見真相,過程中,會經歷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又回到看山是山的心態轉變。舉個例子,在台灣,我是The Apprentice(誰是接班人)的忠實觀眾,認為Donald Trump真是一位英明果斷的美國生意人代表,但是直到美國與我的English Partner練習口說時討論到他,才發覺她對Trump的觀點和我甚為不同,著實有讓我反省到我是不是只看主流媒體,沒有傾聽多方看法,和自己找資料去獨立判斷。經常,台灣所引進的歐美資訊是經過篩選且片段的,我們需要有盡信書不如無書的獨立思考,不用瘋狂的去追隨,卻要自己思考的是主流的合適性,是否適合移植到台灣。

8個月的旅外求學的時間,可以讓我們歷經一些磨難,讓我們真正檢視自己。讓我更珍惜與家人的聯絡,感恩無微不至關心我的母親,還有時常幫我加油打氣的各位同學及朋友,你們支撐起我每個缺乏安全感的夜晚,迷惘不知所措的時刻。我也很感謝上主,照顧我在美國的每一天,帶給我許多貼心的教會朋友,對我的生活和心靈皆助益;也讓我遇見許多老朋友, 在灣區的生活有妳們相伴!

最後,再次感謝柏克萊同學會的朋友,帶領我融入一個單純健康快樂的留學生生活,給予許多異地生活的協助;更重要的是感謝我在中正大學企管所的指導教授何雍慶老師還有系所主任及系務人員得支持與幫助;最後感謝教育部的遠見,希望學海飛颺計畫能夠持續辦理,培養更多台灣學生的國際視野,淬鍊我們的心胸,讓台灣可以在不久的將來以我們為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