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15日 星期二

書書香惜 One book one hope


MBA102/楊仕榮



埋下希望的種子
中正大學校內宣傳實況(謝翔任/提供)

  書,對於小孩來說,是成長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知識來源,在豐富多樣書籍的滋養下,更能協助孩子們在心中描繪出多采多姿的世界;但是,在很多地方,有許多小孩沒有足夠的書籍可閱讀。有感於此,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班的十位同學透過「管理專案實習」課程發起「書書香惜」二手童書募捐活動。捐贈對象設定為嘉義縣民雄鄉的松山國小,希望能替他們募集更多的圖書資源。

  根據教育部所評定偏遠國民小學,多數學校的學生人數不滿百人,學校資源匱乏,嚴重者面臨著裁併或廢校的命運,讓偏遠地區的教育陷入困境。書書香惜專案團隊在資訊蒐集後,發現鄰近中正大學的松山國小為教育部所核定的偏遠小學之一,深入了解更發現該校的學生組成有30%為單親家庭、隔代教養與新住民,相較於其他的小學,在教育品質的改善是必須正視且刻不容緩的任務。而這份任務對於書書香惜專案團隊的成員來說,無非是一個極大的挑戰,該如何誘發大眾主動捐書的意願?

跟著我們 一起傳遞希望

書香寶寶
(
朱清立/提供)
 專案執行初期,團隊成員為該活動創造了一位核心人物 ─ 書香寶寶。藉由LOGO的設計提高活動的識別度,讓大家一看到書香寶寶,就能立刻連想到二手童書募捐活動。至於書籍的募集方式,則是製作募書箱擺放在中正大學的各系院所以及辦公大樓,並透過海報與DM的宣傳吸引大家參與此活動。隨著活動的進行,宣傳方式也逐漸擴增到中正大學遊街宣傳,以及第一部宣傳影片的釋出。對於團隊成員來說,最大的鼓勵無非就是看到原本空無一物的募書箱漸漸開始有人捐贈書籍。



  為了增加活動的曝光度與誘發大眾捐書的意願,專案團隊二訪松山國小進行第二部宣傳影片的拍攝。學校地處偏僻,校舍與設備皆相當老舊,但這一切的畫面卻與團隊成員眼中的孩子們形成強烈對比。他們是如此的純真、擁有活力,大大的微笑是他們帶來的見面禮。「從孩子們天真的笑容中獲得好多感動,更深刻了解活動的意義,要為你們做更多更多!」書書香惜專案團隊成員鍾宛儒說道。


一公里等於我們之間的距離

二訪松山國小
(謝翔任/提供)
  有了更深刻的體悟後,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成為第二波宣傳活動所強調的重點。中正大學到松山國小這段一公里的路程有多遠?等於100,000本小王子,等於2,500套哈利波特全集,等於我們之間的距離;只要一本書,就能拉進與松山國小孩子們的距離。以感性為訴求的宣傳影片,也為募書帶來顯著的成效,而其中最大的關鍵,莫過於新聞稿的產出。2012411日書書香惜的新聞稿正式被刊登在中正大學的校園首頁,透過學校網站的傳播,不僅獲得更多學生的響應,也有眾多的教職人員捐贈出大量的二手書籍。帶起校內的募書活動後,新聞媒體的報導也成功地將書書香惜的活動擴散到各個角落,有許多善心人士在看到新聞後,也表達了捐書的意願,像是位於嘉義市的拾穗社區圖書館,店長平時就有在參與慈善活動,這次便捐贈了百餘本書籍;嘉義縣水上鄉的余小姐也捐贈了八大箱的書籍給松山國小的小朋友。來自各方的溫暖,讓活動進行至此成功突破1,500本的目標,並朝向2,000本邁進。

書書相惜 夢想隨行

  除了書書香惜專案團隊之外,台灣也有眾多的組織在進行二手書募捐活動,大家都在為孩子們的未來努力著。書書香惜的募捐活動即將告一段落,下ㄧ階段的計劃,為帶著各方的希望前往松山國小舉辦「閱讀營隊活動」。一為靜態的閱讀活動,運用所蒐集而來的童書為題材,進行導讀,並帶領小朋友思考故事中想要傳達的意念,教導孩子吸收知識並培養優良品性。二是透過大地動態活動,結合了表演、畫畫、說故事來啟發小朋友多元創意的本能,並讓小朋友了解閱讀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慢慢養成看書的好習慣,給予小朋友沒有城鄉差距的一生財富  ─  閱讀素養。如果你/妳除了捐贈書籍外,想要親自參與並傳達希望給松山國小的小朋友,518日在嘉義縣民雄鄉松山國小,邀請您一起來響應「書書香惜 夢想隨行 ─ 松山國小閱讀營隊活動」。


2012年5月14日 星期一

From A to A+,談團隊合作


MBA102/賴崴吾

橄欖球精神,激發團隊戰力
(影片引用自

     隨著高學歷的普及化,業界對於新鮮人的第一印象,並非專業知識與能力的不足,而是自我意識過於強烈,進而無法順利融入公司團隊的運作,此舉不僅會弱化個人的社交關係,更會反應於企業的營運績效上,影響甚鉅。因此,本期專題報導將透過業界與學界的觀點,向讀者們分享團隊合作的意義與必要性,期望能喚起職場中打拼的人們對其加以重視,並進一步實踐之。

特力集團專案管理室經理 鍾惠貞  
  (鍾惠貞/提供)
團隊的本質


 面對生活中龐大的競爭壓力,優秀的個人能力將不再是成功的唯一要件,如何善用並整合周邊的人事物相形之下更加重要。特力集團專案規劃室經理鍾惠貞為團隊合作下了一個簡潔有力的定義:「所謂的團隊合作就是希望發揮『綜效』,也就是達成1+1>3的效果。」若能深入瞭解個人的差異,並將之轉為其獨特優勢,進而在團體中發揮地淋漓盡致,一個傑出的團隊將就此誕生。

 提及團隊合作,通常只看見眾人達成的績效,卻往往忽略了團隊中個體所具備的能力與特質。讓我們試想:「為何要組成團隊?」探究原因,莫過於個人能力缺乏或有所限制,才會希望藉由眾人之力,進而各擅所長完成任務。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助理教授陳加屏指出,團隊中的成員除了對於本身能力的自覺外,必須注意自己是否有能力扛起責任,避免過度依賴他人,而這正是所謂「當責」的概念,也就是在失敗發生時,透過自己的力量持續讓團隊往成功之路邁進。

成就優秀團隊的條件
 
    一個良好團隊的構成需要融合許多要因與基本素質,不論身處何種單位,其實團隊成員間的能力相距不遠,在這種情況下,該如何才能有高績效的表現呢?


渣打銀行國際儲備幹部 吳晢楷
(陳玫君/提供)
 我們常說一群人相聚共事最重要的莫過於「溝通」,由於每個人成長背景不同,對事情的期待亦會有所落差,因此溝通的績效看的不是行為本身,而是取決於隱藏在背後的利害關係。任職於渣打銀行國際儲備幹部的吳晢楷說道:「團隊中除了提出自己的意見,也要學習怎麼去聆聽他人的看法,必須先站在對方的立場想再去做,才可能達到雙贏。」,而促成順暢溝通的第一前提莫過於「聆聽」二字,懂得從隻字片語中體認對方的思維,才能跨出互信互諒的第一步。另外,鍾惠貞亦提到,在進行任何形式的溝通前,必須先釐清本質:是為了回應?還是為了了解而溝通?方能掌握溝通的節奏與深度,達成最佳的效果。

 在完成初步的溝通與認識後,便開始進入團隊的核心運作,此時,又該從哪些方面做起呢?鍾惠貞建議大家可以從四項要素著手:

u  建立一致的共識與目標
團隊合作最重要的,就是一開始如何建立共識。由於環境的變動日益劇烈,使我們都陷入很快就得做決定的處境,此舉不僅減少了思考的機會,也降低了決策的品質,因此必須要讓每一個人有權衡的時間,即便答案會與當下做決定相同,但在經過內心的深思熟慮後,將會更樂意為團隊貢獻己力,在制定目標時,達成共識的可能性也會大增,有了共識,組織效率自然大幅提升。
u  Open mind
團隊中的個體都期望並需要被公平地對待,不論你扮演何種角色,都有機會一展長才。合作過程中,「領導」會是決定成效的最大因素,每個人都會在某些關鍵時刻展現領導長才,一步一步發揮影響力,此時,團隊中每位成員皆須秉持著開闊的心胸,把握住每個能讓自我成長的機會。
u  快快做,快快錯,快快改
由於團隊成員間缺乏信賴與認同,因此做事都要求自己一定要well prepared之後才能呈現,此現象長久累積對整體來說絕非益事。當團隊凝聚出初步共識後,必須學會設立「小目標」,讓大家在初期時迅速投入,然後迅速受挫,經由不斷地檢討與改善,才能逐步建立起團隊的信任與安全感。
u  歸屬感的確立
怕犯錯是人的天性,因為大家都會在意別人的眼光,也怕被責怪。此時,有著開放的心胸、能體認錯誤,並接納團隊成員的協助與鼓勵,歸屬感將應運而生,有了歸屬感,你將會更專注、更投入於每項挑戰。

 上述要素的發揮與融合過程是漫長而繁複的,但唯有勇於嘗試,互信互助,一個優秀團隊才會在這樣的歷程中逐漸磨合,進而成長茁壯!

欲成大事,先求人合
 
    在瞭解團隊合作的基本精神及組成要素後,讓我們換個角度,轉而關注人際的問題:衝突與協調。


中正企研所助理教授 陳加屏
(賴崴吾/攝
 回歸衝突的本質,是由於各人內心對於事情的優先順序不同所致,但身處團體中,群眾利益是高於一切的,此時不論是檯面上或檯面下的衝突皆難以避免。陳加屏以管理學的角度,將常見的團體衝突略分為兩種:群際衝突與群內衝突,而本文所探討的較著重於「群內衝突」的部分。導火線多半是性格不同而導致人際上的摩擦,另外,言行不一也是常見的衝突起因,上述種種情形皆會使團隊中充滿了負向能量,最直接的影響除了績效低糜,更甚者將導致團隊崩壞與瓦解。

 至於該如何消弭或極小化衝突?吳晢楷建議可從「成員互動」與「主管協助」兩點做起。除了日常公務互動外,亦可利用休息時間或週休假日進行非正式的交流,透過較為輕鬆的氣氛進行溝通與請益,促使彼此相互了解各自的想法與價值觀,日後有意見相左之時,也較能為對方設想。若衝突並非團隊成員間能妥善處理,則主管必須主動出面協調,深入了解衝突緣由與兩者的認知,方能給予適時且正確的幫助,並給予足夠的資源,為可能惡化的衝突設立停損點,進而轉風暴為天晴。

 雖說「向心力」是團隊運作的重要動能,但請牢記,真正的凝聚並非藉由妥協而來,在價值觀多元的年代中,除了信任他人,更要確信自己,不怕犯錯,遭遇問題勇敢開口,唯有真心溝通,不論面臨何種困境,最終都將迎刃而解。

懂得付出,就是最大的收穫

 每當求職季來臨,加上媒體大篇幅報導,團隊精神才會再度被放大檢視。但,與人為伍,互信互助的特質真可在一朝一夕間養成嗎?答案想必是否定的,既然如此,面對這樣的趨勢,我們該如何自處?

 首先,可從「正確的心態」開始培養起,吳晢楷說道:「多與業界的學長姊或老師接觸,透過聊天分享的過程去瞭解真實情況為何,在進入職場前先養成正確的心態,未來自然會比較順利」;其次,談到「認知」的問題,鍾惠貞表示,人們生活所需要的技能(如:溝通與協調)只佔15%,另外的85%是品格教育與自我認同,因此,清楚自己要什麼、回想自己經歷過什麼,最後知道自己掌握了什麼是很重要的。鍾惠貞認為,循序漸進的觀念很重要,絕不能輕忽任何一段過程,她也表示:「自己擁有過的,才給得出來」,認清上述三件事,自然就會盡己之力,為團隊心甘情願地做出貢獻。

 最後,陳加屏亦鼓勵大家多多參與志工等社會服務活動,從中真正實踐互信互賴的精神,讓心中的價值觀拼盤充滿著合作的元素,長久下來,對自己,甚至社會而言將貢獻良多。當困窘之時,心中只存在著自我,也許會找不到出口,但轉個角度觀察別人,便會豁然開朗,試著放眼整體,或許你將會在多元的思維裡,找到真正的自己,進而成為能帶給團隊非凡影響的關鍵角色!

 競爭,不再是讓自己脫穎而出的唯一方式,突顯個人英雄主義的時代早已成了過去式。一個優秀的團隊,能讓我們從運作過程中發掘自我特質,進一步影響其他成員,激發出璀璨耀眼的火花.最終達成共存共榮的雙贏局面。面對團隊生活的挑戰,你/妳準備好了嗎?


2012年5月13日 星期日

傳統產業的經營與轉型 - 專訪穎創毛巾工坊總經理林穎穗先生

MBA102/江明容

林穎穗暢談傳統產業的轉型及創新
(江明容/攝)
 一般人談到「傳統」,總會覺得俗氣、過時與一成不變,而台灣文化的厚實度,其實正是由這些傳統一點一滴累積所建構出來的。但隨著科技日益進步,商品不斷推陳出新,傳統產業已走向日漸式微的地步,加上低價商品的進口,使得傳統產業有如風中殘燭。在這樣的情況下,傳統產業的轉型便顯得重要,但在「傳統」與「創新」中要如何取得平衡以找到屬於自己的生存空間?面對此現象,我們請穎創毛巾工坊創辦人林穎穗先生來與我們分享!

保留傳統優勢,在創新中仍有堅持

穎創毛巾工坊所開發的毛巾小車
(江明容/攝)
 走進iicake蛋糕毛巾小舖,色彩繽紛的蛋糕、棒棒糖立即映入眼簾,讓人彷彿有走進一家充滿幸福烘焙店的錯覺。沒錯!這裡是「不能吃的蛋糕店 」,是穎創毛巾工坊總經理林穎穗先生的創意,也是他夢想的起點。
 
 打破一般人對毛巾的傳統印象,將原本不起眼的毛巾,重新設計、包裝成一個個小禮品。這樣的創意來自於與家人日常生活中不經意的一段對話「毛巾軟綿綿的好像蛋糕喔!」面對當時中國低價毛巾的大量傾銷,傳統產業必須走出自己的路,家中原本從事毛巾業的林穎穗因為這一句不經意的話,彷彿看到發展的契機,全心投入毛巾產業的轉型。然而,這樣的改革卻與上一代的觀念有所出入,經過一次次不斷地溝通,卻仍未獲得支持,「要創新,就要有放棄傳統固有成見的準備,無論任何逆境,永遠有新的一條路可以開創,」因此,林穎穗決定自行開業,創立穎創毛巾工坊。

堅持 = 毅力 + 夢想
  
毛巾蛋糕塔(江明容/攝)
 正所謂萬事起頭難,「在沒有任何資源的情況下要重新開始,是真正的困難點。」林穎穗語重心長地說。穎創毛巾工坊在創立初期,從公司內部組織到外部環境都面臨極為艱鉅的挑戰。林穎穗依據先前豐富的工作經歷,設計出一套適合的組織架構,再從資本、行銷、管理、產品開發等層面一一發現問題並各個擊破,秉持著踏實的精神及堅定的態度,除了逐步提升公司網站在關鍵字上的搜尋排名,也積極尋找優秀人才來充實內在的實力。面對愈來愈多的模仿者,林穎穗認為關鍵在於「模仿後是否仍繼續創新」,產品雖容易複製,但服務與創新卻是難以模仿的,「沒有創新,等於沒有自己的靈魂,一個沒有靈魂的公司,就無法保持領先。」 

 林穎穗對自己理念的堅持,來自於堅定的毅力及一顆敢夢的心,「夢想與堅持,兩者缺一不可,如果一個人只空有夢想,沒有堅持的毅力,這樣的人不會成功。」因此,在面臨家族事業沉重的改革壓力時,他選擇先放下,給自己一段蟄伏的時間,傾聽內心聲音,進而發現自己所要追求的!

把握資源,充實自我,等待起飛

 要成為一位優秀的管理者,林穎穗認為最重要的,是具有整合溝通的能力。「管理者有夢想及願景,但仍需透過他人的合作才能達成目標,所以,一個良好的管理者也要能掌握團體情緒。」林穎穗說。因此,他建議在學期間,除了知識的培養及電腦基本能力的學習外,應利用時間多參與其他課外活動,透過參與活動的過程來衝擊自己,培養溝通及團隊合作的能力。最後,林穎穗以自身的經歷勉勵大家:「期許自己能成為一個對一群人有深遠影響的人。」


勇敢「秀」自己,就在T-SHOW


MBA102/李嘉芸

圖片引用自

 日前,TiC-逢甲比賽悄悄落幕,電子商務組冠軍由來自國立中正大學企管所和行銷所共組的T-SHOW團隊奪下。因此本期特刊將透過採訪,與大家分享他們如何藉由學生就業前基礎的專業能力,連結理論和實務,透過創意和創業學習,讓青年學生從參賽中發現創新價值,增添商業活動的發展。此次很榮幸邀請企業管理學系碩士班陳玫君及行銷管理碩士班李勇志,與我們分享比賽的主題發想和競賽過程。

與之不同的發想軌跡

 陳玫君和李勇志提到此次主題發想的靈魂人物,為成員之一的呂嘉桓。由於其獨愛潮流服飾,但從他的分享中得知,拍賣網站由於關鍵字設定問題,使其不易搜尋到欲購買的品牌;容易找到的潮店,又因太過普遍而失去獨特性;最重要的是,仍具獨特性的店家,不僅知名度低,也分散全台各地,搜尋困難外,購買又是一大問題。基於上述想法,促使他們決定為這些潮流小店創造一個店家與消費者得以交流的集合平台:透過實際的交易平台,結合全台各地的潮流小店,除了增加消費者購物便利性外,同時也提高了賣家店家的獲利性,更藉此增加了賣方店家的曝光度。為此,他們創造了T-SHOW創業團隊。

潛力與商機如何共舞

 為了確保創意構想的可行性,T-SHOW團隊實際走訪店家,與店家討論應注意的相關問題,溝通創業理念,並獲得多數店家的支持。更在網站設計上,設計許多新功能,以增添消費者的購物樂趣,如倒數拍賣、Justin.TV真人實境秀。更有消費者的客製化專區,讓消費者得以製作出一件專屬自己的T-shirt。主要除了佐證此方案的可行性和可信度,另外要如何解決推廣的障礙,並且吸引消費者使用。因此,T-SHOW團隊的推廣策略,首先透過實體店家、網路店家及雜誌吸引既有客戶群,並藉由網路力量開發潛在客戶群,進而維持最基本的客戶群。
T-SHOW平台介面表示/陳玫君提供


別讓創意成為天馬行空

 T-SHOW團隊表示,創意可以發想,但必須適時地聚焦並於聚焦主題的同時,預先設想實行時可能遇到的障礙。談到該創意構想為何得以獲得評審青睞,陳玫君說到,除了具備市場潛力,衣服較無使用期限的問題,成本低、毛利高皆為原因之一。此外,T-SHOW團隊預估年輕顧客群的消費力將持續增加,而消費者也希望能夠進一步了解潮流服飾品牌。在眾多的潮流小店,網路平台服務能夠整合各個潮流小店的資料,又不會使這些潮流品牌失去獨特性。消費者可以在平台上直接尋找不同的品牌,不需經由打關鍵字就能得到最正確、最即時的訊息。

過程中發現自己

 陳玫君表示,T-SHOWIdea可能不是最創新的,也可能不是最有趣的,但是,這個市場機會卻是從我們自己身上發掘出來的,而平台購買流程也是從我們心中所發想的。創業,並不只是要求新求變,不只是要創意,還需要具備可行性,當創意與可行性同時具備,才不會落於虛無飄渺。而現在的市場競爭大、空間小,能在既有的市場規模下,發覺未被滿足的顧客價值,重新整理市場,以滿足消費者需求為出發點,才是真正的商機。

 T-SHOW所設計的商業模式,便是從可行性來思考,該如何連結上游供應商與下游消費者,而同時又能降低消費者購買障礙、提高供應商的附加價值。最後再加上一點創意,讓消費過程可以更加有趣。

 平台,作為廠商與消費者的平台,重點在於資訊流的整合,除了要能有效整合兩者之間的意見,更要能整合兩者之間供需的差異。對於T-SHOW來說,消費者能將這個平台視為理所當然的存在,是第一步的成功;而當消費者一有購買欲望時就可以找到T-SHOW,則是第二步的成功。簡言之,T-SHOW要成功,廠商數量必須要多,消費者也必須要多,才能透過這個平台創造三贏的成功。

 最後,陳玫君和李勇志皆表示都很享受這次團隊合作的氣氛,穿著團隊服裝,與其他隊伍更能展現整體的別出心裁。團隊內擁有各種背景的團隊成員,使得擦出更多不同的火花。大家各司其職、互助合作反而突顯出很重要的團隊精神。
    T-SHOW團隊照/陳玫君提供

  
                 

兩岸新世代,讓你看到不同


MBA102/吳宜瑾
中正大學校門(圖片引用自)

陸生來台,看到另一片光景

 開放陸生來台的政策,至今已實行一年,當初面對國內質疑聲浪,馬英九總統就曾公開表示:「開放中國大陸學生來台,是為了讓兩岸青年彼此認識對方,進而增加台灣學生的競爭力和國際觀。」姑且不論配套措施的完善性,以及執行成效是否如當初預期,陸生走入台灣校園,感受最深的莫過於國內學子,彷彿看到了另一片學習光景,而雙方交流的過程中,也建立起深刻的友誼。

台灣人親土親?
中正機場航班起飛 (圖片引用自)
 
 大陸近年隨著經濟強盛,出國留學或交流乃成為國際化運動之一,其中歐美國家仍是首選,而台灣對大陸來說,雖然有「三限六不」之法令限制(註一),但挾帶著兩岸複雜關係與情感,仍吸引不少陸生來台學習。來自武漢大學的許尚楸說:「台灣感覺既不是親人也不是客人,覺得深層文化共通,但又不太一樣。」一語道破多少陸生對台灣的特殊情感,加上台灣語言相通、地理位置又近,自然成了他們出國留學的重要選擇。中正大學國際交流事務中心的蔡雅琪老師,在校負責辦理交換學生業務,以她接觸陸生的經驗表示,陸生來台,多半是出於嚮往及好奇,且因機會相當難得,除學術上的交流,也趁機來台觀光及感受民主氣息;但也有一部分的大陸同學,像北京政法大學的陳陽一樣,認為台灣傳統文化保存良好,不僅是實體文物,更表現在人民溫良敦厚的特質上。

認識台灣,熱情之下的開放胸襟

 來台期間,大陸學生感觸良多,最先體會到的是台灣同學與他們特質上的差異。重慶大學的王譯珮說:「這裡的同學熱情、很有人情味,如果在大陸有一個人對我特別好,我可能會懷疑他的動機。」除此之外,綜合陳陽、許尚楸一共三位大陸同學的看法,歸納出對陸生而言,台灣新世代最大的特質在於以下幾點:
1.思想開放
台灣新世代從小生長在民主自由的國家裡,習慣接納多元聲音,也因此培養了廣闊的胸襟,對於差異能保持開放性思想,也願意嘗試各種新事物。陸生許尚楸表示:「在台灣的同學除了學習,對生活也有很多想法,會想積極地參與公共事務,例如投入社團、加入義工等。」
2.創造力十足
台灣社會氛圍活潑,造成學生思維擴散,較能拋開一些既有框架來思考,表現十足的創造力。
3.善於溝通
台灣人溫柔敦厚,遇事需要解決都會慢慢思考,再和對方做溝通。陳陽同學說:「在大陸的話,很多人也想慢慢溝通,但考慮時間上的壓力,漸漸習慣當機立斷、立馬做決定。」

台灣人熱情一面 (圖片引用自)
 上述是陸生對台灣同學的看法,而我們又是如何看待自己的特質呢?根據本地生意見,很多都與上列觀點不謀而合,其中關於台灣人善於溝通的觀點,中正大學管理學院的羅同學認為,應該也跟重人情味有關,因此會考慮對方的感受多一點,願意好好溝通與協調。除此之外,同校的歷史系大三顏秉倫同學說:「台灣現在社會保障健全,造成這一世代的想法不會過於現實,僅以成敗論英雄。」顯示出台灣學生還有樂觀的特質。

理解陸生,競爭浪潮的認真

蔡雅琪老師
(圖片引用自)
 陸生走入台灣校園,讓台灣學生對大陸新世代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也藉此看到中國社會的縮影,雖然誠如顏秉倫同學所說:「一個聲音不能代表全部的聲音。」從少數陸生的身上並不能深刻地了解到大陸的全貌,但他們的表現卻是真切地反映了中國新世代普遍的人格特質,尤其是認真的程度,幾乎令所有的台灣師生都印象深刻。以下根據受訪者蔡雅琪老師、顏炳倫、張豪軒以及羅同學的意見,分別列舉出陸生值得學習的特質:
1.認真、吃苦耐勞
大陸人口眾多,不論高考、找工作、出國留學等,舉凡有人數限制的活動,都需要經過層層比試,最後只有極少數的精英才能脫穎而出,在這競爭的巨浪下,大陸同學從小被教育要認真學習,更養成吃苦耐勞的個性。
2.企圖心強
在大陸因為人多,機會顯得更加渺小而可貴,因此要隨時做好準備,並且大陸學生會積極地爭取表現的機會,展現其企圖心。
3.高度執行力
做事前都會有完善計畫,一旦規畫完成就會徹底按照時程執行,不會找藉口拖延。

陸生王譯珮
(王譯珮/提供)
 陸生對於個人特質的闡述,多數與台灣同學的觀察相仿,但他們更深刻地描述了在大陸龐大的競爭壓力。王譯珮同學說:「在大陸高中生壓力大到無法想像,像高考一個省就有幾十萬人參加,但最後大學錄取可能不到十萬。」這意味著若非在高中前幾名,肯定就沒有重點大學可念。許尚楸也表示正因為大陸高考錄取率低,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會特別嚴格,尤其深知人一旦經過高考,就像被分等的感覺,自此關注的議題也就不在同一層次了。除上述所言,大陸新生代還有一項重要競爭力「國際視野廣闊」,最大的原因跟他們成長背景有關,年輕一代正好出生在中國經濟蓬勃發展、資訊爆炸的時代,有更多機會直接到國外見識,即使在國內也可以輕易地透過媒體、網路等管道接觸到國際新知,進而開拓眼界。

互為借鏡,自我省視

台生顏秉倫和陸生許尚楸 
(謝翔任/攝)
 兩岸學生交流,不時擦出絢爛的火花,美麗之餘也讓雙方更加清楚地看到自己可以學習的地方。像是大陸的同學在見識到台灣人的熱情和友善後,都深切地感受到中國新世代因為一胎化政策和成長背景,而造成過於自我的表現,畢竟從小就集萬寵於一身,擁有豐厚的物質享受,不免養成凡事只考慮自己的特性,然而在團隊裡不可能人人當頭,勢必要懂得柔軟與溝通,否則難以在社會上生存。對於台灣學生來說,受到最大衝擊的,莫過於親眼見識到陸生的認真程度,課前的準備、上課積極的表現,而下了課就往來於宿舍和圖書館,周末又不遺餘力地走訪台灣各個角落,陸生對於學習和生活的積極態度可見一斑。台灣新世代是否也該思考,如果未來要面對這一代的大陸人,你有什麼可與之競爭?即使是合作,拿什麼跟上對方的腳步?因此對於兩岸而言,藉由互動來自我省視,絕對是有益的。

交流帶來的衝擊,兩岸合作

陸生陳陽和台生張豪軒
(
陳陽/提供
)
 幾乎大陸學生來台,都十分珍惜在這裡的時光,可能僅有短暫幾個月,對於台灣看到、感受以及理解的還是太少,但確實不枉此行。陸生王譯佩說:「來台灣最大的收獲是換了一種思維模式,以前的我是沒有太多公共及納稅人意識的」她語重心長地表示,大陸很多地方經濟發展太快了,但普通人的素質卻跟不上來,不像台灣社會普遍文明程度高上許多,例如:等候時會排隊、公共場合講話輕聲細語或是不亂丟垃圾等。不僅如此,同樣也是陸生的陳陽和許尚楸也有許多感觸,陳陽認為:「台灣的民主精神強烈,大多數人對社會抱有一種責任感,願意多盡一份心力,而且不論是批評或反對,都是出於想讓台灣邁向更好的發展。」事實上,一個國家要強大,絕不是單靠政府的力量,而是人民對國家有深刻的認同,用責任感敦促政府和企業等,帶領國家穩健進步。許尚楸也鼓勵台灣學生能夠多去大陸走走,只有親眼所見並感同深受才能相互理解。蔡雅琪老師深切期待,藉由兩岸新世代的交流,消弭彼此過去的成見,等到世代交替那時,兩岸矛盾與複雜的關係或許能有更好的解決。

註一:「三限六不」政策為不加分優待、不會影響臺灣學生就學權益、不編列獎助學金、不允許校外打工或兼職、不會有就業問題、不得報考公職人員考試,以及限制採認之高等學校、限制來臺陸生總量和限制醫事學歷採認等。

感謝受訪者:
  1. 中正大學國際交流事務中心蔡雅琪老師
  2. 中國重慶大學王譯珮(中正大學傳播系大三)
  3. 中國北京政法大學陳陽(中正大學哲學所碩一)
  4. 中國武漢大學許尚楸(中正大學哲學系大三)
  5. 中正大學哲學所張豪軒
  6. 中正大學歷史系大三顏秉倫
  7. 中正大學管理學院羅同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