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103/李虹賢
經理人蘇建鈞(圖片引用自此) |
勇氣的第一步,成了人生的分水嶺
大學就讀中山大學材料與光電工程學系的蘇建鈞,原本有著畢業後先到台積電或奇美電上班,同時累積資金以達到往後開設補習班的目標。但計畫趕不上變化,在升大三那年,以交換生的身份前往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學習,使他的人生方向有了180度的轉彎。當時,巧遇熱浪襲捲美國,熱浪的無情連叢生的雜草都槁木死灰,農作耕地更謂滿目瘡痍。頓時,他反思相較於其他國家,台灣的土地、氣候都有著先天上的優勢,若台灣只是一味地將資源傾注在科技業上,進而放棄發展農業,實之可惜。
返國後,更聽聞了許多光電業前景不再的聲音,導因於在過去台灣的光電業不斷向日本購入專利,並透過大量複製的方式,進而賺取的利潤竟比日本還高,這樣的結果驅使日本將台灣杜絕門戶。在無法持續合作的情況下,光電業逐漸走向微利時代,所以蘇建鈞畢業後毅然決然放棄原本的目標,轉而投入父親的雜糧生產合作社。他,踏入了傳統產業,一個完全陌生的領域。
天時x地利x人和=成功!?
何謂天時?初來乍到的蘇建鈞剛踏進農業時,很幸運地趕搭上農委會推出「小地主,大佃農」政策這班列車,原本一公頃每年租金要價7~8萬元的農地,在此政策下,符合的資格農地,承租人只要付租2萬元,另有額外補助農地主租金8萬元。換言之,在相同支出下可以租賃比原面積3~4倍大符合政策的資格農地,所以他總共承租了87公頃的農地,加上原有承租的10公頃,以進行規模經濟來獲利。
地利和人和呢?暫且不要說地利了,農地分散所帶來的管理問題成了蘇建鈞當下遇到的最大挑戰。農地不像住宅區,有著門牌號碼,對於一眼望去近乎都一模一樣的農地,他根本無從辨識,也半開玩笑地說:「真的不知道怎麼辦了,最後只能噴漆在地上了吧!」正當他一籌莫展、黔驢技窮時,於一次去外縣市農企業參訪學習的過程中,認識了一位種植毛豆的大哥侯兆百,這位大哥不藏私地指導他如何運用GPS定位來識別自己的農田。貴人的相助使蘇建鈞的擔憂少了一半,而另一半呢?是如何有效地安排高耗油量的農機耕作路線,成為他所要跨越的另一道障礙。
最佳路徑示意圖(圖片引用自此)
|
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生產、製造、儲存、銷售是農業運作的四大基本功能,原本只做生產的雜糧合作社,蘇建鈞的策略是改成進行垂直整合註一同時改善每個功能。在生產方面,面對所要耗費龐大成本的機具,他採行與其他合作社共同購買的機制,方能節省成本;同時,為了解決閒置產能,他也不斷去接案子,利用機具幫忙其它各地的農民收成。在製造和儲存方面,蘇建鈞也為此撥種,開始打造合作社自己的加工廠和倉庫,期待近期就可以萌出新芽。
在銷售方面,蘇建鈞極力「讓銷售流程簡單化」,其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使利潤因此大幅成長。藉由網路的普及和資訊的公開,讓許多零售通路「直接」找上生產端,免去傳統中間經手搬運的耗損。而透過生產-通路直接合作,讓現在的生產端能將農產品直接賣到市場(如冰店、各地零售商),但也唯有高品質的作物才有辦法讓市場直接接受。安心無毒不再只是口號,蘇建鈞讓店家親自見證,這樣才能開啟信任的大門,口碑行銷也因此慢慢發酵,醞釀出合作社的無限商機。
農業不應有桑榆晚景的落寞
經理人蘇建鈞(吳佩穎/攝) |
現在合作社的農地加總起來已經將近100公頃,未來蘇建鈞打算採用行動ERP,結合雲端科技讓每日每筆地的耕作面積可以即時上傳,以更有效率的方式記錄每天的收成量,名副其實成了科技農夫。
華麗的跌倒勝過無謂的徘徊
最後,蘇建鈞鼓勵年輕人的我們:最大的優勢就是有最低的機會成本,盡量地去嘗試和挑戰,「做過」與「沒做過」,一個是動詞、一個是名詞;但同時切記不要眼高手低、好高騖遠,真正的腳踏實地不是追求不切實際的目標,而是努力勤奮地做好眼前的事。做人,應該跟「人」字一樣,永遠向上而又雙腳踏地。
工作的意義到底是什麼?是「work to
live」還是「live to work」,就看你要怎麼選擇了。
註一
垂直整合:自行生產投入的資源和涉入本身產品配銷的策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